广东新会书院--儒学圭峰学派的发源地!新会书院,又名阖邑书院,并非传统的书院建筑,而是木石砖瓦结构的晚清岭南祠堂建筑。建筑朝向为坐北向南,中轴线对称,平面为长方形,分正座岭南祠堂建筑和后座洋楼,共四进建筑,四面围墙,前后有花园,占地1万平方米,原有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,现存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,书院于1920年动工兴建,正座祠堂建筑于1923年落成,后座洋楼等全部工程于1927年竣工。

坐落于淮河南岸、八公山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,古称寿春、寿阳、寿州。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春秋战国时期,有八百年历史的楚国向东扩张,源于江汉地区以荆州为中心的楚文化也随之东渐江淮地。特别是楚考烈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241年)楚国迁都寿春后,江汉楚文化与淮夷土著文化进一步融合,形成了以寿春为中心的江淮楚文化,成为楚文化的一大支脉。

被联合国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先生誉为“天下第一塘”。芍陂周围遗存有孙公祠(祀孙叔敖)、邓公庙(祀邓艾)、安丰城遗址等古迹。现存的寿县古城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,面积虽只有楚城的1/10,但城墙上独特的“月坝”型防洪设计堪称天下一绝,任凭城外洪水滔天,可保城内安然无恙。寿春作为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,有着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存,最具代表性的有:楚幽王墓、楚考烈王墓、楚寿春城遗址。

1、所受文化影响不同宗祠:是儒教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、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,又是从事家族事务活动的地方。大宗祠: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场所。中国的封建社会以忠孝礼仪为制度基础,宗祠作为家族的象征,自然在人们心目占里有极高的地位。2、产生时间不同宗祠:可追溯到唐、五代时期。大宗祠:明代初年,流坑建起第一座祠堂,到万历年间,全村已有分祠26座。
与古塔、古桥、古庙宇相映,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,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。宗祠,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,是家族的圣殿,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,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。宗祠,一般分布于较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区,如福建、广东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广西、湖南等南方省份。